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 正文

打破校企人才培养的“边界”

发布时间:2021-09-16 20:07:38来源:

导读 打破校企人才培养的“边界”。当前,我们正迎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在全球掀起浪潮,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新技术不断

打破校企人才培养的“边界”。

当前,我们正迎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在全球掀起浪潮,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面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新增长动能不断积聚的现状,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如何培养适应新需求、新变化的优秀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符合产业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打破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边界”,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成为许多高校探索思考的方向。

日前,“2017年教育部产学研合作与协同教育项目对接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500所高校和350多家企业的18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牵线搭桥会上,来自高校和企业界的代表就如何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产教融合的良好生态,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是巨大的,可能重塑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地位,颠覆现有的产业形态、分工和组织,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甚至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颜屋说。

另有专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据和计算能力的大幅增长,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的快速迭代和完善,如果人才培养不能瞄准时代和技术前沿,将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因此,提前预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基于行业发展的长远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以软件行业人才为例,长期以来,我们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通过重大项目和双创平台的运用,将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协调,推动校企合作的培养机制。人才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但总体来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人才缺口仍然较大,尤其是融合创新型人才供不应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与软件服务司副司长任立华介绍。

“我们经常谈到几种类型的人才培养,一种是I型,另一种是T型.以软件工程人才为例,I型是指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实力较强;t型意味着学生除了专业强之外,还有一些广泛的能力,比如熟悉组织行为学和社会科学,熟悉工业工程,有很强的沟通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许教授表示,“对于行业来说,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持续竞争力的T型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型优秀工程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于2014年启动了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近年来,参与该项目的企业数量、征集项目数量、经费投入和参与高校数量都有所增加

“教育部搭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平台,旨在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人才模式改革,培养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的新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许介绍,第二批产学合作办学项目已经推进,近200家企业参与,高校也非常活跃。

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不断深化?“高校和企业在实践过程中还是要精心组织。一方面,高校应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另一方面,参与项目立项的企业要认真履行承诺。”许介绍。

“最重要的是概念层面。要真正认识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高校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设计,跨部门、跨学科,打破学校与企业的界限,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同时,在具体操作层面,推动企业与大学课堂的相互沉浸,将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有机结合,将行业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通过混合教学、联合培养,完善产学合作的协同教育体系。”与会专家普遍认为。

当然,要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必须严把质量关,通过发布《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办法》,不断规范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工程。”许对说道。

(宋子杰参加了采访)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