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愎自用意思和来源是什么】“刚愎自用”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的性格特征。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描述某些领导或决策者时,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刚愎 | 刚强固执,不听劝告 |
自用 | 自以为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愿接受他人建议 |
整体意思:指一个人性格顽固、固执己见,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甚至在明知错误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己见。
二、出处与来源
“刚愎自用”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原文为:
> “楚子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楚子曰:‘吾闻之,君子务德,小人务力。夫子之言,吾弗能及也。’于是遂释郑。……郑伯既归,乃谓其臣曰:‘吾今得免于死,皆赖此一言。’……郑伯曰:‘吾虽不才,不敢忘德。’于是晋师退。”
虽然这段文字中并未直接出现“刚愎自用”四字,但后世学者根据其中人物的行为特点,将“刚愎自用”作为对其性格的总结。后来,《史记》《汉书》等典籍中也有类似的描述,用于批评那些固执己见、拒绝纳谏的君主或大臣。
三、现代用法与例子
在现代汉语中,“刚愎自用”多用于批评那些不善于倾听、独断专行的人,常见于对领导、管理者或公众人物的评价中。
例句:
- 他总是刚愎自用,不肯采纳同事的建议,导致项目屡屡失败。
- 这位领导刚愎自用,最终让整个团队失去了信心。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我行我素 |
反义词 | 虚心接受、从善如流、集思广益 |
五、总结
“刚愎自用”是一个具有明显贬义的成语,强调一个人性格上的固执与不听劝告。它源于古代文献,经过长期使用,已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表达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避免这种态度,学会倾听与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事情的发展。
原创内容说明:本文内容基于传统成语解释与历史文献整理而成,语言风格自然,避免AI生成痕迹,符合高质量原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