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传文言文的翻译】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是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对《明史·王守仁传》中的文言文进行翻译,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呈现其主要内容。
一、原文与翻译对照
以下为《明史·王守仁传》中部分文言文内容及其现代汉语翻译:
| 原文 | 翻译 |
|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
| 少有大志,读书好深思。 | 他年少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读书并深入思考。 |
| 弱冠,游于京师,从薛侃问学。 | 二十岁时,他到京城,跟随薛侃学习。 |
| 其学以“致良知”为宗,主张“知行合一”。 | 他的学问以“致良知”为核心,主张“知行合一”。 |
| 常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 他常说:“圣人的道理,我本性中自有。” |
| 龙场驿之谪,始悟“心即理”。 | 在龙场驿被贬期间,他开始领悟“心即理”的道理。 |
| 后讲学于会稽,门人日众。 | 后来他在会稽讲学,学生日益增多。 |
| 民变起,遂起兵讨贼,屡立战功。 | 当民变发生时,他率军平叛,多次立下战功。 |
| 身死,弟子私谥曰“文成”。 | 他去世后,弟子们私下追赠他“文成”的谥号。 |
二、总结
王守仁一生经历丰富,早年立志求学,后因仕途不顺而被贬至龙场驿,在此期间悟出“心即理”的核心思想,奠定了心学的基础。他提倡“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强调内在道德自觉的重要性。在政治上,他曾参与平定叛乱,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晚年讲学授徒,影响深远,弟子众多,成为当时重要的思想领袖之一。
三、关键信息汇总表
| 项目 | 内容 |
| 姓名 | 王守仁 |
| 字 | 伯安 |
| 出生地 | 浙江余姚 |
| 生卒年 | 1472—1529 |
| 学术思想 | 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 |
| 主要著作 | 《传习录》 |
| 被贬经历 | 龙场驿 |
| 官职 | 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 |
| 谥号 | 文成 |
| 影响 | 明代重要思想家,影响东亚文化 |
如需进一步了解王守仁的思想体系或具体历史事件,可参考《明史·王守仁传》及《王阳明全集》等相关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