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说原文翻译】一、
《习惯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的一篇议论性散文,主要探讨了“习惯”对人的影响。文章通过论述“习惯”的形成与作用,强调了良好的习惯对于个人品德和行为的重要性,并指出不良习惯的危害。
韩愈认为,“习惯”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后天逐渐养成的。他指出:“人之性也,习而为常。”意思是人的本性在长期的行为中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因此,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修身养性的关键。
文章还提到,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轻易改变,因此要特别注意从小事做起,逐步积累良好行为,避免恶习的滋生。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人之性也,习而为常。 | 人的本性,是在长期的习惯中形成固定的模式。 |
习而久之,不觉其变。 | 长期地重复某种行为,就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 |
虽有善性,不习则不能成其德。 | 即使有善良的本性,如果不加以练习,也不能成就其德行。 |
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 | 习惯于善就会成为善人,习惯于恶就会成为恶人。 |
故君子慎其所习。 | 因此,君子应当谨慎地选择自己的习惯。 |
习之于幼也,易;习之于壮也,难。 | 幼年时养成习惯容易,成年后则困难。 |
是以圣人教子,必先正其心。 | 所以圣人教育子女,首先要端正他们的内心。 |
心正则身正,身正则行正。 | 心正则自身端正,自身端正则行为正直。 |
三、结语:
《习惯说》通过对“习惯”这一概念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行为与品德之间的紧密联系。文章强调,习惯的养成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更影响着社会风气。因此,每个人都应重视自身的习惯培养,从小事做起,坚持善行,远离恶习,才能实现自我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