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千里是什么意思】“一泻千里”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水流迅速、奔腾而下,也比喻事情发展非常迅速或情绪、情感等一下子爆发出来。这个成语不仅用于自然景象的描述,还常被引申为事物发展态势迅猛、不可阻挡。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泻千里 |
拼音 | yī xiè qiān lǐ |
出处 | 《后汉书·马皇后纪》:“前年入朝时,见其子之贤,故欲以女妻之,一泻千里,不可复收。” |
本义 | 形容水流急速,一泻而下,势不可挡 |
引申义 | 比喻事情发展迅速、情绪爆发、局势失控等 |
二、用法与示例
用法 | 示例 |
描述水流 | 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 |
形容情绪 | 他一听到坏消息,情绪一泻千里,无法控制。 |
比喻发展速度 | 这项技术的发展一泻千里,令人惊叹。 |
三、常见误用
误用情况 | 正确用法 |
用于形容人跑得快 | 应该用“一马当先”或“飞奔而去” |
用于形容声音大 | 可以用“震耳欲聋”或“声如洪钟” |
用于形容时间流逝快 | 更合适的成语是“光阴似箭”或“日月如梭” |
四、总结
“一泻千里”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原意是形容水流湍急、奔流不息,后来被广泛用于比喻事物发展迅速、情绪爆发或局势难以控制。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掌握其正确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语言,提升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结语:
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文化的传承。了解“一泻千里”的真正含义,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加精准地运用,让语言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