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什么意思】“一丘之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利益一致,或者在某些情况下表示彼此没有本质区别。这个成语虽然听起来有些贬义,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下面是对“一丘之貉”的详细解释,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成语释义
一丘之貉:字面意思是“同一个山丘里的狐狸”。原意是指同一片土地上的狐狸,通常用来比喻同类或同伙,有时也指相互勾结、没有原则的人。
出处:出自《汉书·杨恽传》:“今子为我计,不如自归,以明不欺,一丘之貉,其何足道。”
用法:多用于贬义,表示某群人或事物本质上没有差别,甚至有共同的不良行为。
二、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丘之貉 |
拼音 | yī qiū zhī hé |
出处 | 《汉书·杨恽传》 |
字面意思 | 同一个山丘里的狐狸 |
本义 | 形容同类或同伙 |
引申义 | 贬义,指没有原则、相互勾结的人 |
使用场景 | 批评某群体或个人行为相似、缺乏道德 |
近义词 | 一模一样、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
反义词 | 独立自主、与众不同、清白正直 |
三、使用示例
1. 贬义用法:
“他们几个是一丘之貉,都是靠关系混饭吃的人。”
—— 表示这些人没有原则,互相包庇。
2. 中性用法:
“他和他是老同学,也算一丘之貉。”
—— 表示两人关系密切,但不一定带有负面评价。
四、常见误用
有些人可能会将“一丘之貉”理解为“一丘之狐”,或者将其与“一丘之貉”混淆。实际上,“一丘之貉”是固定搭配,不可随意更改。
此外,在正式写作中应谨慎使用该成语,避免因语境不当而造成误解。
五、总结
“一丘之貉”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成语,最初用于描述同类之间的关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带有贬义的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于批评那些没有原则、相互勾结的人群。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过度贬低他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文化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