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指的是谁】“乐不思蜀”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这个成语原意是形容一个人安于现状、乐于享受当前的生活,而不思回归故土或反思过去。在历史语境中,“乐不思蜀”最初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禅。
一、成语出处与背景
“乐不思蜀”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原文如下:
> “(刘禅)既至洛阳,……帝问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意思是说,刘禅被魏国俘虏后,被带到洛阳,魏国的皇帝问他:“你有没有想念蜀国?”刘禅回答:“这里很快乐,不想念蜀国。”
这句话后来被用来讽刺那些安于现状、忘记根本的人,尤其是那些在异乡生活得安逸,却不再怀念故乡的人。
二、刘禅的生平简介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刘禅(字公嗣) |
生卒年 | 约187年-244年 |
身份 | 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刘备之子 |
在位时间 | 223年-263年 |
结局 | 蜀汉灭亡后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 |
典型事件 | “乐不思蜀”的典故 |
三、成语含义及引申意义
- 字面意思:快乐得不想回到家乡。
- 引申意义:
- 形容人沉迷于眼前的享乐,忘记了过去的经历和责任。
- 有时也用于讽刺那些对现状过于满意,缺乏进取心的人。
- 在现代语境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在新环境中适应良好,不再怀念旧地。
四、总结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虽然最初是用来描述刘禅在亡国后的态度,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却具有普遍意义。它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安逸之中,也不应忘记初心和来路。刘禅的故事也反映了乱世中一个君主的命运起伏,令人深思。
成语 | 乐不思蜀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本义 | 安于现状,不愿回乡 |
引申义 | 沉迷享乐,忘本 |
指代人物 | 刘禅(蜀汉后主) |
现代用法 | 讽刺或警示他人勿忘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