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恶痛嫉出处于哪里】“深恶痛嫉”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极其憎恨、厌恶。但很多人在使用时可能会混淆其来源和正确用法。那么,“深恶痛嫉”究竟出自何处?下面我们从出处、释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出处分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深恶痛嫉 |
出处 | 实际上,“深恶痛嫉”并非出自古代经典文献,而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
常见误用 | 许多人误以为它出自《左传》、《史记》等古籍,但并无确切文献支持。 |
真实来源 | “深恶痛疾”是更常见的说法,出自《孟子·尽心下》:“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政不善,使民不归仁,而反为暴政所驱,则民之去矣。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
二、释义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正确写法 | “深恶痛疾” |
含义 | 形容对某人或某事非常憎恨、痛恨,感情极为强烈。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批评、谴责的语境中。 |
示例 | 他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疾,坚决主张反腐。 |
三、常见误区
问题 | 解答 |
“深恶痛嫉”是否正确? | 不正确,应为“深恶痛疾”。 |
为什么会有“深恶痛嫉”的说法? | 可能是因语音相近或笔误所致,但在正式场合应避免使用。 |
是否有古籍记载“深恶痛嫉”? | 目前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属于现代语言中的错误搭配。 |
四、总结
“深恶痛嫉”虽然在日常口语中被广泛使用,但实际上并不符合规范的汉语表达。正确的成语应为“深恶痛疾”,出自《孟子》,表示对某种行为或现象的极度厌恶。在写作或正式场合中,建议使用“深恶痛疾”以保持语言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结语:
语言的准确性关乎表达的效果。了解成语的真正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交流中更加得体、专业。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深恶痛疾”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