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蹒跚的意思】“步履蹒跚”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走路不稳、步伐缓慢或踉跄的样子。这个词语多用来形容年老体弱者行走不便的状态,也可用于形容人在情绪低落、身体疲惫时的行动状态。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步履蹒跚 |
拼音 | bù lǚ pán shān |
词性 | 动词/形容词 |
含义 | 形容走路缓慢、不稳,步伐踉跄 |
使用对象 | 多用于老人、病人、受伤者等 |
常见用法 | “他年事已高,步履蹒跚。” |
二、词语来源与背景
“步履蹒跚”出自古代汉语,其中“步履”指走路,“蹒跚”则表示摇摆不定、不稳当的样子。该词最早出现在古文诗词中,用来描绘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行动状态,如年老、病痛、情绪低落等。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句 |
老年人行走 | 老爷爷年纪大了,走路步履蹒跚。 |
病后恢复 | 她刚做完手术,走路仍显步履蹒跚。 |
情绪低落 | 他心情沉重,步履蹒跚地走着。 |
酒后状态 | 他喝醉了,步履蹒跚地走在街上。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步履维艰、行步艰难、蹒跚而行 |
反义词 | 行走如飞、健步如飞、步伐轻快 |
五、总结
“步履蹒跚”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描述人走路不稳、动作迟缓的状态。它不仅可用于描写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也可用于表达人在特殊情绪或身体状态下所表现出的行动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合理使用这一词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