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野的意思】“哀鸿遍野”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战乱或灾荒后,百姓流离失所、痛苦呻吟的凄惨景象。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常用于描述社会动荡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一、成语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哀鸿遍野 |
| 拼音 | āi hóng biàn yě |
| 出处 |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后来引申为“哀鸿遍野”。 |
| 含义 | 形容战乱或灾荒后,百姓流离失所、哀声四起的凄惨景象。 |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战争、灾害后的社会状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
| 近义词 | 饥民遍地、民不聊生、流离失所 |
| 反义词 | 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太平盛世 |
二、成语解析
“哀鸿”指的是受苦的百姓,因饥饿和苦难而发出哀鸣的鸿雁;“遍野”则表示这种悲惨的景象遍布原野,无处不在。整个成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灾难之后的惨状,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动荡的批判。
在历史中,“哀鸿遍野”常被用来描述战乱时期的民生凋敝。例如:古代的农民起义、外族入侵、自然灾害等,都会导致“哀鸿遍野”的局面。
三、使用示例
1. 古代场景:
“金兵南侵,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2. 现代比喻:
“突如其来的洪水让村庄变成一片废墟,哀鸿遍野,令人揪心。”
四、结语
“哀鸿遍野”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人类苦难的深刻写照。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与安定的生活,也让我们更加关注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通过了解这一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也能在现实中保持一颗同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