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有余辜出处于哪里】“死有余辜”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犯下的罪行极其严重,即使死了也无法抵偿其罪过。那么,“死有余辜”这个成语究竟出自何处?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常见搭配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
“死有余辜”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该成语表达了对某人行为的极端谴责,强调其罪行之深重,以至于“死有余辜”。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多用于批评或讽刺那些道德败坏、行为恶劣的人。
该成语结构为“死有余辜”,其中“死”表示死亡,“有余辜”意为罪责还有剩余,即罪恶远超过死亡所能抵偿的程度。因此,成语整体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在使用时,常与“罪大恶极”、“罄竹难书”等词语搭配,增强语义的力度。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死有余辜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作者 | 司马迁(西汉) |
含义 | 形容罪行极其严重,即使死了也无法抵偿其罪过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带有强烈贬义 |
近义词 | 罪大恶极、罄竹难书、十恶不赦 |
反义词 | 无罪可恕、清白无辜 |
结构 | 主谓结构,“死”为主语,“有余辜”为谓语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文学、新闻报道、评论文章中 |
三、延伸理解
虽然“死有余辜”出自《史记》,但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它被广泛引用和使用。例如,在现代影视作品或网络评论中,人们常用这一成语来表达对某些人的强烈不满或谴责。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成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在正式场合使用时应谨慎,避免过于情绪化或主观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的出处与用法,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