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颈受戮的意思】“引颈受戮”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奈与顺从。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或刑罚场景,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主动伸长脖子、等待被处决的状态。它不仅表达了对命运的接受,也隐含着一种悲壮的情感色彩。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引颈受戮 |
拼音 | yǐn jǐng shòu lù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人皆有死,虽贤者不免,况庸人乎?故曰:‘引颈受戮,不若伏节而死。’” |
字面意思 | 伸长脖子,等待被杀 |
引申含义 | 面对死亡或灾难时的被动、无奈和顺从态度 |
情感色彩 | 带有悲壮、无奈、沉重的意味 |
二、用法与例句
“引颈受戮”多用于文学作品或历史叙述中,形容人物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的态度。以下是一些常见用法:
- 例句1:他虽身陷囹圄,却始终引颈受戮,毫无怨言。
- 例句2:面对敌人的围剿,他选择了引颈受戮,以保全战友。
- 例句3: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多人只能引颈受戮,无法反抗。
三、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引颈受戮”的关系 |
任人宰割 | 被别人随意摆布 | 与“引颈受戮”类似,强调被动 |
甘愿赴死 | 主动选择死亡 | 更强调自愿,与“引颈受戮”有细微差别 |
等待处决 | 期待被惩罚 | 与“引颈受戮”意思相近,但更口语化 |
四、总结
“引颈受戮”是一个富有历史感和情感色彩的成语,常用于描写人物在面对死亡或压迫时的无奈与顺从。它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中的某些现实,也在现代语境中被用来表达一种悲壮的牺牲精神。通过了解其出处、用法和相关成语,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词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魅力。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可继续阅读相关历史或文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