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于言表什么意思】“溢于言表”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种情感或情绪非常强烈,以至于无法仅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外在行为、表情或动作表现出来。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情感的外显性,通常带有积极或强烈的意味。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溢于言表 |
拼音 | yì yú yán biǎo |
出处 | 出自《晋书·王导传》:“导以温恭为德,未尝言议,然其情意之厚,溢于言表。” |
含义 | 形容感情、情绪等非常强烈,已经超出言语所能表达的范围,常常通过表情、动作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的情绪、情感,如喜悦、愤怒、悲伤、激动等。 |
近义词 | 情不自禁、难以抑制、喜形于色 |
反义词 | 面无表情、不动声色、冷若冰霜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表达喜悦 | 看到孩子考上大学,母亲喜极而泣,溢于言表。 |
表达感动 | 老师对学生无私的付出,让学生感动得溢于言表。 |
表达愤怒 | 他听到不实言论后,怒火中烧,情绪溢于言表。 |
表达思念 | 爷爷看到老照片,眼中泛泪,溢于言表。 |
三、常见误区
1. 误用场合:不要将“溢于言表”用于形容理性、冷静的态度,因为这与成语的含义相悖。
2. 混淆近义词:虽然“喜形于色”也表示情绪外露,但更侧重于面部表情,而“溢于言表”则更广泛,包括行为和语言之外的表现。
3. 避免过度使用:该成语较为书面化,口语中较少使用,过多使用可能显得生硬。
四、总结
“溢于言表”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情感过于强烈,超出了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往往通过外在行为或表情来体现。它适用于多种情感表达场合,尤其在文学、写作或日常交流中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