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咎的意思】“引咎”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中,表示主动承担责任、承认错误的行为。在古代文献和现代公文、新闻报道中,“引咎”多用于表达对某件事情的负责态度,尤其是当事件引发争议或造成不良影响时。
一、引咎的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主动承担过失或责任,承认错误 |
出处 | 古代文献及现代公文常用词汇 |
适用场合 | 公务、政治、企业等正式场合 |
情感色彩 | 带有自责、悔过、负责任的意味 |
常见搭配 | 引咎辞职、引咎自责、引咎谢罪 |
二、引咎的使用场景举例
1. 政治领域:官员因政策失误或决策不当而公开承担责任。
- 例句:该市市长因环保问题处理不当,宣布引咎辞职。
2. 企业管理:高层管理者因公司经营失败或管理失误而承担责任。
- 例句:CEO因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决定引咎辞职。
3. 个人行为:个人在犯错后主动承认并承担责任。
- 例句:他在工作中犯了严重失误,事后主动引咎自责。
三、引咎与相关词语对比
词语 | 含义 | 与“引咎”的区别 |
认错 | 承认错误 | 更偏向于道德层面的承认,不一定涉及责任承担 |
道歉 | 表达歉意 | 多为情绪上的表达,不一定是主动承担责任 |
辞职 | 辞去职务 | 是“引咎”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并非所有“引咎”都涉及辞职 |
自责 | 自我批评 | 更强调心理层面的内疚,不一定公开表达 |
四、引咎的意义与价值
“引咎”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面对问题时敢于承担责任,不仅能赢得他人尊重,也有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和制度的完善。因此,“引咎”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承诺。
五、结语
“引咎”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责任意识体现,它强调的是担当与诚实。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国家,在面对错误时能够勇于引咎,是一种成熟和进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