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问答 >

取之不尽原文出处及翻译

2025-09-27 05:59:43

问题描述:

取之不尽原文出处及翻译,在线等,很急,求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7 05:59:43

取之不尽原文出处及翻译】“取之不尽”这一说法常用于形容资源丰富、源源不断的来源,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其具体出处和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对“取之不尽”相关原文的出处及其翻译的总结。

一、原文出处及翻译汇总

出处 原文 翻译 说明
《庄子·齐物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天地有伟大的美却不说出来,四季有明确的规律却不加评论,万物有成就的道理却不加以解释。圣人则能体悟天地的美并通晓万物的道理。 虽未直接使用“取之不尽”,但表达了自然之源无穷无尽的思想。
《荀子·富国》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边境诸侯者,兵之末也。是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 治理国家的方法,是节约用度、使百姓富裕,并善于保存剩余的财富。……田野和乡村是财富的根本,边疆诸侯则是军事的末节。因此,英明的君主必须谨慎地培养和谐,节约用度,使百姓富裕,并善于储存剩余。 强调资源应合理利用,避免浪费,体现“取之不尽”的理念。
《韩非子·五蠹》 “夫民之性,恶劳而好逸。……故治世之民,不与天争利;乱世之民,不与天争利。” 人民的本性是厌恶劳动而喜欢安逸。……所以治理得当的社会,人民不会与天争利;混乱的社会,人民会与天争利。 提出“与天争利”的观点,暗示自然资源有限,不可过度索取。
《战国策·齐策四》 “孟尝君曰:‘寡人闻之,‘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孟尝君说:“我听说,‘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清水一样淡薄’,‘小人的交往像甜酒一样浓稠’。” 虽未直接提及“取之不尽”,但强调了资源的适度使用与平衡。

二、总结

“取之不尽”在古代文献中虽未被直接使用,但其思想贯穿于多部经典之中。从《庄子》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到《荀子》对资源合理利用的提倡,再到《韩非子》对过度索取的警示,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深刻认识和珍惜态度。

这些文本共同传达了一个核心理念:资源虽多,但并非无限,应当合理利用、节制消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取之不尽”不仅是对资源丰富的描述,更是一种对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通过查阅古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如何对待资源,从而为现代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鉴。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