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凭借智慧和口才,成功劝退秦军,避免了郑国被攻陷的故事。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机智与胆识,也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文章概述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
背景:晋、秦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受命夜见秦穆公,以巧妙的言辞说服秦穆公撤军,最终使郑国转危为安。
二、原文节选(部分)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三、翻译
> 秦国和晋国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利,那就冒昧地拿这件事来麻烦您。跨越别国来统治远方的土地,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您的力量就相对削弱了。……现在我年纪大了,已经没有能力做些什么了。秦穆公说:“我没能早点重用您,现在情况紧急才来找您,这是我的过错。但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于是答应了。
四、与赏析
| 项目 | 内容 |
| 主题 | 烛之武以智慧劝退秦军,展现外交智慧与国家存亡的重要性 |
| 人物形象 | 烛之武:冷静、机智、善于言辞;秦穆公:理性、善听谏言 |
| 语言风格 | 简洁明了,逻辑严密,富有说服力 |
| 写作特色 | 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情节紧凑,寓意深刻 |
| 历史价值 | 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势,以及外交策略的重要性 |
| 现实意义 | 强调沟通与智慧在解决冲突中的作用 |
五、赏析要点
1. 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烛之武从“亡郑无益”到“存郑有利”,层层推进,让秦穆公认识到郑国的存在对其自身利益的影响。
2. 语言精炼,富有哲理:“邻之厚,君之薄也”成为千古名句,揭示了权力博弈中的平衡之道。
3. 人物塑造生动:烛之武虽年迈,却临危不惧,展现出极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六、结语
《烛之武退秦师》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更是一部关于智慧与谋略的经典之作。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危机时,冷静思考与有效沟通往往比武力更能解决问题。烛之武的智慧与担当,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