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问答 >

师说通假字

2025-09-30 19:58:08

问题描述:

师说通假字,求大佬赐我一个答案,感谢!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30 19:58:08

师说通假字】《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著的一篇著名议论文,主要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在古文阅读中,通假字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理解通假字有助于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

本文将对《师说》中的通假字进行整理与总结,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

一、通假字总结

通假字 本字 读音 含义 出处
传(zhuàn) zhuàn 流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否(fǒu) fǒu 表示否定 “不耻相师”
智(zhì) zhì 智慧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shī) shī 老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焉(yān) yān 有时 “或师焉,或不焉”
以(yǐ) 用在句末表示语气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通假字解析

1. “传”通“传”

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传”本义为“传授”,此处并无通假现象,但常有人误认为是“传”的异体字,需注意区分。

2. “不”通“否”

在“不耻相师”中,“不”表示否定,应读作“fǒu”,意为“不”。这种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用于表达疑问或否定语气。

3. “知”通“智”

“人非生而知之者”中的“知”原指“知道”,但在此句中实为“智慧”之意,应理解为“智”,即“天生就具有智慧的人”。

4. “或”通“焉”

“或师焉,或不焉”中,“或”表示“有的”,“焉”是语气助词,二者结合使用,表示“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学习”。

5. “已”通“以”

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中,“已”通“以”,表示“以至”,引出结果。

三、结语

通假字是古文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尤其在《师说》这样的经典作品中更为常见。通过对这些通假字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应注意积累常见的通假字,并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避免望文生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师说》的其他文言现象,欢迎继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