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侧目而视的故事由来是什么】“侧目而视”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感到不满、轻蔑或畏惧,不敢正视。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还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侧目而视 |
拼音 | cè mù ér shì |
释义 | 从侧面看,表示轻视、不满或害怕的情绪,不敢正面注视。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等典籍中均有相关用法。 |
二、成语的来源与演变
“侧目而视”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其中描述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对刘邦的态度。虽然这一情节并非直接出自“侧目而视”一词,但其背后的情感表达与成语含义高度契合。
后来,在《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侧目而视”逐渐成为一种固定表达方式,用于描述人们对某些人或事的不屑、畏惧或反感。例如:
- 《汉书·王莽传》:“群臣莫敢正言,皆侧目而视。”
- 《后汉书·王符传》:“民多怨者,官吏侧目而视。”
这些例子表明,“侧目而视”不仅是一种行为描写,更是一种心理状态的体现。
三、成语的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侧目而视”依然保留了其原意,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境:
1. 表达轻蔑:如“他对那些不努力的人总是侧目而视。”
2. 表示畏惧:如“他面对权威时总是侧目而视,不敢直视。”
3. 反映不满:如“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纷纷侧目而视。”
四、总结
“侧目而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结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通过了解它的出处与演变,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其在当代语境中的运用价值。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侧目而视 |
拼音 | cè mù ér shì |
释义 | 表示轻视、不满或畏惧,不敢正面注视 |
出处 | 《史记》《汉书》等古籍 |
历史背景 | 用于描述对他人态度的复杂情绪 |
现代用法 | 轻蔑、畏惧、不满等情绪的表达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代社会人际关系与心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