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原文及翻译分别讲解】《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中非常著名的故事之一,出自《淮南子·览冥训》。这个故事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苍生,炼石补天、斩鳖足撑天的壮举,体现了她无私奉献、勇敢无畏的精神。以下是对《女娲补天》原文及其翻译的详细讲解,并以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原文内容
《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
>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二、逐句翻译与讲解
| 原文 | 翻译 | 讲解 |
|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 古代的时候,四方的支柱倒塌了,九州大地破裂了 | 描述天地大乱,自然秩序崩溃的灾难景象 |
|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 天不能覆盖万物,地不能承载万物 | 天地失衡,无法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
| 火炎而不灭,水浩而不息 | 火灾不断,洪水泛滥 | 自然灾害接连不断,人类生存受到威胁 |
|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 凶猛的野兽吞噬百姓,凶猛的鸟抓走老人和孩子 | 生灵涂炭,社会陷入混乱 |
|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 女娲便用五种颜色的石头来修补天空 | 女娲采取行动,开始修复天地 |
| 断鳌足以立四极 | 她砍下巨龟的脚来支撑四方 | 用巨龟的腿支撑天地,恢复平衡 |
| 杀黑龙以济冀州 | 杀死恶龙以拯救冀州地区 | 消除危害,保护人民 |
| 积芦灰以止淫水 | 堆积芦苇灰来阻止洪水 | 通过智慧和努力控制自然灾害 |
三、总结
《女娲补天》不仅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神话故事,也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生命和英雄精神的理解。女娲作为创世女神,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她的行为象征着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团结与抗争精神。
| 内容 | 说明 |
| 故事来源 | 《淮南子·览冥训》 |
| 主角 | 女娲 |
| 核心情节 | 补天、断鳌足、杀黑龙、积芦灰 |
| 主题思想 | 英雄主义、牺牲精神、人与自然的关系 |
| 文化意义 | 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体现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如需进一步探讨女娲在其他文献中的形象或与其他神话的联系,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