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遏行云原文及翻译】“响遏行云”是一个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声音高亢嘹亮,能够阻止云彩流动,比喻歌声或乐声极为动听、震撼人心。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列子·汤问》篇中,讲述的是古代音乐家韩娥的故事。
一、原文
《列子·汤问》中有关“响遏行云”的原文如下:
> 韩娥东之齐,食于道,寡妇鬻歌,不售,饿而死。其里人葬之于城北,遂以葬韩娥也。既葬,而反,悲啼,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齐人闻之,皆曰:“哀哉!”
二、翻译
韩娥向东前往齐国,在路上饥饿难耐,于是靠唱歌卖艺为生,但没有人愿意听她唱歌,最终饿死在路旁。乡里的人把她埋在城北,后来人们发现是韩娥。她死后,她的声音还在回荡,悲伤的哭声震动了树林,声音高到能阻止云彩流动。齐国的人听到后,都感叹说:“真悲哀啊!”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响遏行云 |
出处 | 《列子·汤问》 |
原文 |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翻译 | 声音大得能震动树木,高得能阻止云彩流动。 |
含义 | 形容歌声或乐声极其动听、震撼人心。 |
故事背景 | 韩娥因饥饿而死,死后声音仍感人至深。 |
文化意义 | 展现古代对音乐和情感的高度赞美,体现文学中的艺术感染力。 |
四、延伸理解
“响遏行云”不仅是对声音的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能够超越现实,打动人心,甚至影响自然。这种表达方式在古代文学中十分常见,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古老的故事,也感受到语言之美与文化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