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的原文】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所持的豁达与超然态度,强调人不应因外在事物的得失而过度欢喜或悲伤,也不应因个人遭遇的顺逆而情绪波动。
该句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以及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理性。
二、原文与出处对照表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岳阳楼记》 |
| 作者 | 范仲淹(北宋) |
| 原文句子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翻译 |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 |
| 上下文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 思想内涵 | 表达了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 |
三、延伸理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成功与失败、赞誉与批评时,能够保持冷静与理智,不被情绪左右。这种心态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增强抗压能力,并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内心的稳定。
此外,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适度、平衡与和谐。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学习并实践这种心态,对于个体的成长与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四、结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简短,却蕴含深意。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的精神写照,更是现代人值得借鉴的生活哲学。通过理解与践行这一思想,我们可以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