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惕厉造句子】“惕厉”一词源自古汉语,意为警觉、谨慎、警惕。在现代汉语中,“惕厉”常用于表达对某种情况的警觉态度或对自身行为的严格要求。它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和庄重感。
以下是“惕厉”一词的常见用法及例句总结: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拼音 | 释义 | 用法 |
惕厉 | tì lì | 警惕、谨慎、戒备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表示对事物保持高度警觉 |
二、常用搭配与例句
搭配方式 | 例句 | 说明 |
惕厉自持 | 他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惕厉自持的态度,从不因一时成功而放松警惕。 | 强调自我约束和警觉性 |
惕厉以待 | 面对复杂形势,我们应惕厉以待,做好充分准备。 | 表示对未来的谨慎应对 |
惕厉之心 | 古人强调治国要有惕厉之心,不可懈怠。 | 用于历史或哲学语境中 |
惕厉之志 | 他怀有惕厉之志,立志在事业上不断进取。 | 强调坚定的目标和警觉意识 |
三、使用建议
- 适用场景:适用于正式写作、演讲稿、公文、历史评论等需要体现严谨态度的场合。
- 避免使用:在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若使用需注意语境是否合适。
- 情感色彩:带有严肃、庄重、警醒的意味,适合表达责任感和危机意识。
四、总结
“惕厉”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词语,常用于表达对事物的高度警觉和谨慎态度。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不如“警惕”“小心”等词常见,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文本中仍具重要价值。通过合理搭配和恰当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思想深度。
项目 | 内容 |
词语含义 | 警惕、谨慎、戒备 |
常见用法 | 惕厉自持、惕厉以待、惕厉之心、惕厉之志 |
使用场合 | 正式、书面、庄重语境 |
情感色彩 | 严肃、警醒、责任意识 |
如需进一步了解“惕厉”的出处或相关成语,可参考《左传》《论语》等古代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