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出自哪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句话不仅在历史文献中出现过,在现代影视、文学作品中也频繁被引用。那么,这句话究竟出自何处?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出处与来源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的记载,但更常见的说法是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
>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虽然《蜀道难》并非正式的历史文献,但作为一首极具影响力的诗作,它使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句。
二、含义解释
词语 | 含义 |
一夫 | 一个守关的人 |
当关 | 把守关口 |
万夫 | 一万个人 |
莫开 | 没有人能打开或突破 |
整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有一个士兵把守关口,即便有一万敌军也无法攻破。形容地势险要、防守坚固。
三、使用场景与演变
使用场景 | 说明 |
历史典故 | 用于描述古代关隘的险要地形,如剑门关、函谷关等 |
文学作品 |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中常用来描写战场形势 |
现代语境 | 多用于比喻某人或某地具有极强的防御能力或掌控力 |
四、相关典故与延伸
典故名称 | 出处 | 说明 |
剑门关 | 《三国志》 | 古代重要关隘,因地势险峻而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函谷关 | 《史记》 |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关卡,历史上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
长城 | 中国历史 | 虽非直接出自此句,但其防御功能与该成语精神相通 |
五、总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虽源自李白的《蜀道难》,但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地理防御的深刻理解,也成为后世文学和军事思想中的重要象征。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日常使用,这一成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出处 | 李白《蜀道难》(文学);《三国志》(历史) |
含义 | 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
使用场景 | 历史、文学、现代比喻 |
相关典故 | 剑门关、函谷关、长城等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仅是文学中的经典表达,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战略与地理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