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第四自然段原文及翻译】一、原文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翻译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还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比圣人差得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吧?(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会选择老师来教导他们;但到了自己身上,却以拜师为耻,这是糊涂的。那些教小孩读书的老师,只是教他们识字和断句,而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人。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去请教老师,有的却不请教,这不过是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遗漏了,我看不出他们的明智之处。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韩愈《师说》第四自然段 |
核心观点 | 批评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现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
对比手法 | 将古代圣人与现代人对比,突出“从师”与“耻师”的差异 |
语言风格 | 精炼有力,逻辑严密,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
现实意义 | 强调教育应注重根本,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知识的传授上 |
四、延伸思考
韩愈在这一段中不仅指出了当时社会对教师的轻视,更揭示了教育中的一个普遍问题:人们往往重视表面的学习,却忽视了真正的学问与思想的传承。他通过对比古人与今人、父母与自身的态度,表达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
这种批判精神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传道解惑”的重要性?是否过于追求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思维能力与道德修养的培养?
结语
《师说》第四自然段以其犀利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启迪与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