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必阙典故原文】“围城必阙”是一个源自古代战争策略的成语,常用于军事或政治斗争中,表示在包围敌人时故意留出一个缺口,以便于控制局势或诱敌深入。这一策略在古代兵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体现了灵活应变、以退为进的思想。
一、典故原文
“围城必阙”最早见于《孙子兵法·虚实篇》:
>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所不备,无所不寡。夫能形人而不能形于人者,制胜也。”
虽然这段文字并未直接提到“围城必阙”,但其思想与“围城必阙”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贴近该成语出处的,是《左传》中的记载:
> “楚子围宋,宋人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围城必阙。”’”
此句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描述的是楚国围攻宋国时,晋国大夫伯宗建议不要将城池完全包围,而是留下一个缺口,以示仁义,同时也便于后续行动。
二、总结与解析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原文内容 | “围城必阙”——楚子围宋,宋人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围城必阙。’” |
含义 | 在包围敌人时,故意留下一个缺口,既显示仁德,又便于控制局势或引诱敌人出动。 |
战术意义 | 体现灵活应变、以退为进的智慧,避免硬碰硬的消耗战。 |
现代应用 | 可用于政治、商业、谈判等场合,表示适当让步以达成更大目标。 |
三、延伸思考
“围城必阙”不仅是军事策略,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不必一味强硬,有时适度的退让反而能带来更好的结果。这种策略在现代管理、外交谈判甚至个人发展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结语:
“围城必阙”虽源于古代战争,但其背后蕴含的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它不仅是一种战术选择,更是一种战略眼光和处世态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