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 >

戚戚出自哪里

2025-09-26 03:40:12

问题描述:

戚戚出自哪里,卡了三天了,求给个解决办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6 03:40:12

戚戚出自哪里】“戚戚”一词在汉语中常用来形容内心忧愁、悲伤或不安的情绪。它常见于古代诗词和文学作品中,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那么,“戚戚”这个词最早出自哪里?它的含义和用法又有哪些变化呢?

一、

“戚戚”最早见于《诗经》和《楚辞》,后多用于古诗词中表达哀愁、忧思的情感。其字面意思为“忧伤的样子”,常与“怛怛”“悠悠”等词搭配使用,增强情感的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戚戚”逐渐被现代汉语所淡化,但在古典文学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二、表格展示

项目 内容
出处 最早见于《诗经》和《楚辞》
含义 表达忧愁、悲伤、不安的情绪
常见用法 多用于古诗词,如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
常见搭配 常与“怛怛”“悠悠”“寂寂”等词连用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文学研究或古文阅读中
代表人物/作品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白居易《长恨歌》;《楚辞·九章》等

三、扩展说明

“戚戚”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于描绘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无奈。例如,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虽未直接使用“戚戚”,但其所表达的情感与“戚戚”极为相似。

在《楚辞》中,“戚戚”也常用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个人遭遇的悲愤。如《九章·哀郢》中,屈原以“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而浮佯”来抒发内心的忧愁,这种情绪与“戚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戚戚”在现代口语中已不常用,但在学习古文或欣赏古典诗词时,了解这一词汇的来源与意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品的内涵。

结语:

“戚戚”作为古代汉语中的情感表达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活、命运的深刻思考,也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古典文学的重要线索。了解“戚戚”的出处与用法,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文时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