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历史典故】“年逾古稀”是一个形容人年纪非常大的成语,出自《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耳不聪;百岁曰期頤。”其中,“古稀”指的是七十岁,而“年逾古稀”则表示年龄超过七十岁,常用于形容老人年事已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年人被视为智慧与经验的象征,许多历史人物在年过七十后仍活跃于政治、军事或文化领域,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仰的故事。以下是一些与“年逾古稀”相关的经典历史典故:
一、
“年逾古稀”不仅是一个年龄阶段的描述,更是一种对长寿和智慧的尊崇。在古代,七十岁是人生的重要节点,被称为“古稀”,寓意着人生的成熟与圆满。许多历史人物在年过七十后依然发挥余热,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展现了“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人对长寿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对长者智慧的尊重。通过回顾这些历史典故,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年逾古稀”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历史中的实际应用。
二、历史典故表格
典故名称 | 出处/背景 | 主要人物 | 故事简述 | 年龄情况 | 文化意义 |
姜尚辅周 | 《史记·齐太公世家》 | 姜子牙 | 姜尚年过七十,辅佐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 约70岁 | 老有所为,智慧超群 |
韩信拜将 | 《史记·淮阴侯列传》 | 韩信 | 韩信年轻时曾受胯下之辱,后来成为刘邦重要将领 | 年轻时 | 不因年长而失志 |
诸葛亮北伐 | 《三国志》 | 诸葛亮 | 诸葛亮晚年仍坚持北伐,最终病死五丈原 | 54岁(未到古稀) | 忠诚报国,鞠躬尽瘁 |
李时珍著书 | 《本草纲目》 | 李时珍 | 李时珍年过六十,历时数十年编撰《本草纲目》 | 约60岁 | 持之以恒,造福后世 |
白居易晚年 | 《白居易集》 | 白居易 | 白居易晚年退隐洛阳,仍创作大量诗文 | 约70岁 | 文学成就,晚年辉煌 |
三、结语
“年逾古稀”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智慧与经验的象征。从姜尚到李时珍,从诸葛亮到白居易,这些历史人物用一生诠释了“老而不衰”的精神。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年龄不是限制,而是积淀与升华的标志。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尊重长者,传承智慧,让“年逾古稀”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