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然无存什么意思】“荡然无存”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种事物或状态完全消失、彻底不存在。这个成语在文学、新闻、日常交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一、
“荡然无存”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意是形容东西全部失去,毫无剩余。现在多用来形容某种事物、情感、记忆、制度等完全消失,不再有任何痕迹。它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通常用于强调一种彻底的丧失或毁灭。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语气较为正式,常见于文章、评论、历史叙述等场合。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荡然无存 |
拼音 | dàng rán wú cún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基本含义 | 形容某物完全消失,毫无剩余 |
使用场景 | 用于描述事物、情感、制度、记忆等彻底消失 |
语法结构 | 主谓结构(荡然 + 无存) |
近义词 | 烟消云散、一去不复返、化为乌有 |
反义词 | 原封不动、依然存在、依旧如故 |
例句 | 那座古老的寺庙在战火中荡然无存。 |
适用文体 | 正式文体、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历史叙述等 |
情感色彩 | 带有惋惜、失落、沉重的情绪 |
三、使用建议
在写作中使用“荡然无存”时,应注意上下文的搭配,避免生硬或误用。例如:
- 正确用法:战争结束后,昔日繁华的小镇已荡然无存。
- 错误用法:他昨天买的新手机荡然无存了。(应改为“丢失”或“损坏”)
四、结语
“荡然无存”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能够准确传达出一种彻底失去的感觉。在表达对过去事物的怀念、对变化的感慨时,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