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总结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通过“拿来主义”的主张,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态度,提倡以理性、批判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并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 重点 | 难点 |
文章背景 | 了解鲁迅写作的时代背景及思想立场 | 理解“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的区别 |
论证结构 | 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掌握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
思想内涵 | 理解“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结合现实,思考如何实践“拿来主义” |
写作特点 | 学习鲁迅犀利、讽刺的语言风格 | 感受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度 |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
通过提问“你是否遇到过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或完全排斥的现象?”引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 文本阅读与分析
-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 品读关键语句,如“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分组讨论:“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有何不同?为什么作者反对这两种态度?
3. 课堂讨论
-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拿来主义”的应用。
- 探讨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
4. 总结提升
- 回顾文章主旨,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独立思考,理性对待外来文化。
四、教学反思与建议
- 优点: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清晰理解作者观点;结合生活实例,增强课堂互动性。
- 不足:部分学生对鲁迅的语言风格不适应,需加强语言赏析训练。
- 建议:可引入更多当代案例,如网络文化、影视作品等,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理解力。
五、板书设计(简要)
```
拿来主义
——鲁迅
一、提出问题: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二、分析问题:
1. 送去主义(盲目送)
2. 送来主义(被动接受)
三、解决问题:拿来主义(主动选择)
核心观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六、作业布置
1. 摘抄文中具有启发性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2. 以“我眼中的‘拿来主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
结语
《拿来主义》不仅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更是一种面对文化冲突时应有的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在开放中保持独立,在借鉴中不忘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