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的意思是什么】“膏肓”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中医或文学语境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它既可以指人体部位,也可以引申为病情严重、难以治愈的状态。以下是对“膏肓”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基本含义
“膏肓”最早来源于古代医学术语,用来描述人体内脏中的两个重要部位:
- 膏:指心下之脂膜,即心脏周围的脂肪组织。
- 肓:指膈下之空隙,位于胸腹之间,是肺与胃之间的区域。
在古代医学中,“膏肓”被认为是疾病深入体内、难以治疗的地方,因此也常用来比喻病情严重、无法挽回的情况。
二、引申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膏肓”多用于比喻:
- 病情严重,无药可救;
- 情况危急,难以挽回;
- 问题根深蒂固,难以解决。
例如:“他已病入膏肓,医生也无力回天。”
三、常见用法举例
词语 | 含义 | 例句 |
膏肓 | 人体内的两个部位,后引申为病重难治 | “此病已入膏肓,恐难痊愈。” |
病入膏肓 | 病情严重,无法救治 | “他的病情已病入膏肓,家人只能接受现实。” |
膏肓之疾 | 指难以治愈的疾病 | “这种疾病属于膏肓之疾,治疗难度极大。” |
四、总结
“膏肓”原为古代医学术语,指心下和膈下的部位,后被引申为病情严重、无法治愈的状态。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病情危急或问题难以解决。使用时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其具体含义,避免误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医学知识或文化背景,可参考古代医书或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