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拔意思和来源是什么】“奋拔”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一些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偶尔出现。它通常带有积极向上的意味,表达一种奋发图强、努力向上的心态或行为。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与来源,以下将从词义解析和历史来源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词义解析
“奋拔”由“奋”和“拔”两个字组成:
- 奋:意为奋起、振奋、努力。
- 拔:有拔出、拔高、超越之意。
合起来,“奋拔”可以理解为“奋起而超越”,即通过努力奋斗,突破自我或环境的限制,达到更高的境界或成就。
在实际使用中,“奋拔”常用于形容人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精神状态,尤其在文学或励志语境中较为常见。
二、来源分析
“奋拔”一词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其来源多见于古代文献或诗词作品中,具体出处如下:
出处 | 作者/作品 | 释义说明 |
《后汉书·王符传》 | 范晔 | “奋拔不群,志节可嘉。” 表达对人物志向高远、超凡脱俗的赞美。 |
《文心雕龙·风骨》 | 刘勰 | “奋拔之才,不拘常格。” 指具有非凡才能的人,不被常规所束缚。 |
古代诗词 | 多位诗人 | 如“奋拔凌云志,不随俗流沉。” 体现志向高远、不屈服于现实的精神。 |
从这些出处可以看出,“奋拔”多用于褒义,强调个人在精神层面的奋发与提升。
三、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奋拔”意为奋起而超越,表示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精神状态。 |
用法 | 多见于古文、文学作品及励志语境中,较少用于日常口语。 |
来源 | 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诗词,如《后汉书》《文心雕龙》等。 |
含义 | 强调个人志向高远、勇于突破自我的精神品质。 |
综上所述,“奋拔”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语,虽不常见于现代汉语,但其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传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