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里的干戈一般是什么意思】在古代汉语中,“干戈”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常出现在诗词、典籍或历史文献中。它不仅是一个名词,还常常被用作比喻,象征战争、冲突或武力。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干戈”的含义,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其不同用法和含义。
一、基本含义
“干戈”原指两种兵器:
- 干:盾牌,用于防御。
- 戈:一种长柄武器,用于攻击。
因此,“干戈”最初指的是兵器的合称,常用来表示战争或军事行动。
二、引申义与文化内涵
在文学和历史语境中,“干戈”常被引申为:
| 用法 | 含义 | 示例 |
| 战争 | 表示战乱、动乱 | “干戈未已,百姓流离。” |
| 武力 | 指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 “以力服人,非心服也;以干戈制敌,非仁政也。” |
| 冲突 | 比喻矛盾、争斗 |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干戈不息,家国难安。” |
| 勇武 | 形容勇猛、刚强 | “将军身披甲胄,手执干戈,威震四方。” |
三、常见出处与用法举例
| 出处 | 句子 | 解释 |
| 《诗经·小雅》 |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 表示出征时准备武器,共同对敌。 |
| 《论语·卫灵公》 |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虽无直接提及“干戈”,但孔子强调道德高于武力,与干戈所代表的武力形成对比。 |
| 《三国演义》 | “干戈扰攘,民不聊生。” | 描述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 |
| 《史记·项羽本纪》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虽未直接用“干戈”,但描写的是战争中的英雄气概。 |
四、现代应用与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干戈”虽然不再常用,但在文学作品、影视剧中仍可见其身影,多用于营造历史氛围或表达冲突情境。
例如:
- “他一生征战沙场,历经干戈无数。”
- “这段历史充满干戈与血火。”
总结
“干戈”作为古代汉语中的重要词汇,既有具体的兵器含义,也有广泛的引申意义,涵盖战争、冲突、武力、勇武等多个层面。它不仅是古代战争的象征,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项目 | 内容 |
| 原意 | 干(盾)、戈(武器),合指兵器 |
| 引申义 | 战争、冲突、武力、勇武 |
| 文化内涵 | 体现古代战争文化与武德观念 |
| 现代使用 | 多用于文学、历史题材中,增强画面感与历史感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干戈”不仅是古代战场上的象征,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战争、力量与正义的重要符号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