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当关下一句是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句话最早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对剑阁天险的描述,后被广泛引用,成为文学和历史中的经典表达。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拼音 | yī fū dāng guān, wàn fū mò kāi |
释义 | 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难以攻破。形容地势险要,防守坚固。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地理位置或防御工事的险要和坚固。 |
二、来源与背景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原文是:“亮曰:‘……今有此险,安得不守?’权曰:‘吾欲北伐,若能据其险,虽有百万之众,亦不足畏也。’亮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诚天险也。’”
这段话是在讨论蜀汉与东吴联合抗魏时,诸葛亮对战略要地的评价。他强调了地理优势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占据关键关隘,就能有效抵御强敌。
三、延伸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仅用于军事领域,还常被引申为:
- 团队协作中的核心作用:如一个关键人物在团队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 技术或资源上的壁垒:如某些技术门槛高,难以被轻易突破。
- 文化象征:在诗词、影视作品中,常用来渲染一种孤胆英雄的形象。
四、常见误用与辨析
说法 | 是否正确 | 解释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 正确 | 原始出处和含义都正确 |
一夫当关,千军莫敌 | ❌ 错误 | 虽然意思相近,但并非原句 |
一夫当关,万夫莫入 | ❌ 错误 | “莫入”不符合原意,应为“莫开” |
五、总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一句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成语,既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战略思想,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语言魅力。了解它的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表达,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拼音 | yī fū dāng guān, wàn fū mò kāi |
释义 | 一人把守关隘,万人也难以攻破,形容地势险要、防守坚固 |
用法 | 形容地理险要、防守稳固或关键人物的重要作用 |
常见误用 | “一夫当关,千军莫敌”、“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等(非原句) |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一夫当关”的完整表达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避免误用,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