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代表什么】“兀”是一个汉字,拼音为“wù”,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少见。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尤其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词汇中更为常见。本文将从字义、用法及常见搭配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字义总结
1. 单独使用时
“兀”通常表示“高耸、突出”的意思,如“兀立”、“兀然”。也可以表示“孤单、孤立”的状态,如“兀自”。
2. 作为偏旁部首
在一些汉字中,“兀”作为部首出现,如“兀儿”、“兀坐”等,多用于古文或方言中。
3. 在少数民族语言中的使用
在蒙古语、藏语等民族语言中,“兀”可能有特定的发音或意义,但与汉语中的“兀”无直接关联。
4. 在名字或地名中
“兀”有时也作为人名或地名的一部分,如“兀良合台”(元代将领)、“兀颜”(姓氏)等。
二、常见用法与解释
汉字 | 拼音 | 含义 | 例句/用法 |
兀 | wù | 高耸、突起 | 山峰兀立,气势雄伟。 |
兀然 | wù rán | 突然、忽然 | 他兀然站起,吓了大家一跳。 |
兀自 | wù zì | 自顾自地 | 他兀自坐在那里,一声不吭。 |
兀儿 | wù er | 古代称北方游牧民族 | 兀儿人善骑射,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
兀坐 | wù zuò | 坐着不动 | 他兀坐窗前,沉思良久。 |
三、总结
“兀”作为一个汉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但在文学、历史或特定语境中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它主要表示“高耸、突出”或“独自、孤立”的意思,也可作为某些地名、人名或古文词汇的一部分。了解“兀”的不同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诗词以及一些历史背景。
备注: 本文内容基于对“兀”字的常见用法和语义分析,旨在提供一个清晰、实用的参考,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这一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