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耻的意思是什么】“恬不知耻”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了不光彩、不道德的事情后,不仅没有感到羞愧,反而表现得非常坦然、毫无悔意。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常用于批评那些行为卑劣却不知羞耻的人。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恬不知耻 | tián bù zhī chǐ | 指人做了坏事或有不光彩的行为,却毫不觉得羞耻。 |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夫秦之所以为秦者,以天下之大,而诸侯之弱也。今秦已破赵,其势已张,天下莫敢不从。然则此所谓‘恬不知耻’者也。”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形容人的品行低下 |
二、成语结构解析
- 恬:安然、平静。
- 不:否定词。
- 知:知道、明白。
- 耻:羞耻、耻辱。
整体意思就是“安然地不知道羞耻”,即对错误行为毫无悔意。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厚颜无耻、不知廉耻、寡廉鲜耻 |
反义词 | 知耻后勇、羞愧难当、悔过自新 |
四、使用场景举例
1. 社会评论:
“他明明犯了错,还恬不知耻地炫耀自己的‘成功’,真是令人作呕。”
2. 文学作品:
“那个官员贪污受贿,却恬不知耻地向百姓宣称自己清正廉洁。”
3. 日常对话:
“你这样欺骗朋友,居然还恬不知耻,真让人失望。”
五、注意事项
- 该成语多用于批评他人,使用时需注意语气和对象,避免冒犯。
- 在正式写作中应根据语境合理使用,不宜滥用。
- 虽然“恬不知耻”是贬义词,但也可用于讽刺或幽默表达,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总结
“恬不知耻”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批判意味的成语,形容一个人在做了错事之后,不仅不感到羞愧,反而表现得理所当然。它常用于批评那些缺乏道德底线、不知悔改的人。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在语言表达中更准确地传达态度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