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棱两可是什么意思】“模棱两可”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说话或态度含糊不清、不明确,既不支持这一方,也不反对那一方,给人一种左右摇摆、立场不明的感觉。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人缺乏主见或故意回避问题。
一、
“模棱两可”出自唐代《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执一端,谓之模棱两可。”意思是处理事情时不能坚持一个原则,态度模糊,让人难以捉摸。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来形容人说话或做事不够坚定,没有明确的立场,容易引起误解或不满。
该词多带有贬义,常用于批评那些在关键时刻不愿表明态度、回避责任的人或行为。在实际应用中,若一个人总是“模棱两可”,可能会被认为缺乏责任感或判断力。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模棱两可 |
出处 | 《旧唐书·苏味道传》 |
释义 | 处事不明确,态度模糊,不表态,不坚持立场 |
用法 | 用于形容人说话或行为含糊不清,缺乏明确态度 |
褒贬色彩 | 贬义 |
近义词 | 含糊其辞、优柔寡断、左右为难 |
反义词 | 坚定果断、旗帜鲜明、立场明确 |
典型场景 | 在争论中不愿表态、推卸责任、回避问题 |
使用建议 | 尽量避免使用,除非在特定语境下表达批评或讽刺 |
三、结语
“模棱两可”虽是一个常见的成语,但在实际使用中需注意语境和语气。它适用于批评他人态度模糊、立场不明的行为,但若频繁使用,可能显得过于苛刻或不够客观。因此,在写作或交流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