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而鸣是什么意思】“不平而鸣”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唐代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当人或事物遇到不公平、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发出声音,表达不满或抗议。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遭遇不公时,通过言论、行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
“不平而鸣”源于韩愈的文学思想,强调的是在社会不公或个人遭遇挫折时,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发声、表达。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反映了社会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现象的反抗。这一成语在文学、历史和社会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表格说明: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平而鸣 |
出处 | 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 |
原文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字面意思 | 遇到不平之事就会发出声音 |
引申含义 | 在遭遇不公时,通过言论或行动表达不满 |
使用场景 | 文学评论、社会批评、个人情绪表达等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描述网络舆论、社会运动、文学创作等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积极,体现抗争与正义意识 |
小结:
“不平而鸣”不仅是对个体情绪的描述,更是对社会公平的一种呼唤。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发声是必要的,也是有力量的。无论是通过文字、言论还是行动,这种“鸣”都是一种对现实的回应和对理想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