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垦令原文及译文】《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其中《垦令》一章主要阐述了国家如何通过鼓励农耕、严明法令来增强国力。本文将对《垦令》的原文进行摘录,并附上简要译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一、原文节选(《商君书·垦令》)
1. “民不逃粟,野无荒草。”
2. “夫利,民之所欲也;害,民之所恶也。”
3. “故圣人之治也,设法度而民不犯,明赏罚而民不怨。”
4. “使民以战,可以胜敌;使民以耕,可以富国。”
5. “今世之所谓‘义’者,非天下之义也,特一家之义也。”
6. “故曰:‘利不可争,义不可让。’”
7.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唯利所在,从之如水。”
二、译文概要
原文 | 译文 |
民不逃粟,野无荒草。 | 百姓不会逃避粮食生产,田野没有荒废的草木。 |
夫利,民之所欲也;害,民之所恶也。 | 利益是百姓所追求的,危害是百姓所厌恶的。 |
故圣人之治也,设法度而民不犯,明赏罚而民不怨。 | 所以圣人治理国家时,设立法律制度,百姓就不会触犯;明确奖惩制度,百姓就不会抱怨。 |
使民以战,可以胜敌;使民以耕,可以富国。 | 让百姓作战,可以战胜敌人;让百姓耕种,可以使国家富裕。 |
今世之所谓‘义’者,非天下之义也,特一家之义也。 | 当代所说的“义”,并不是天下的公义,只是某一家的私义。 |
故曰:‘利不可争,义不可让。’ | 所以说:“利益不能争夺,道义不能推让。” |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唯利所在,从之如水。 | 百姓没有固定的勇敢或怯懦,只看利益所在,就会像水流一样跟随。 |
三、总结
《垦令》强调了国家治理中“农战结合”的重要性。商鞅认为,只有让百姓专注于农耕与战争,才能实现国家的强盛。他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明确的奖惩机制,引导民众行为,使其为国家利益服务。同时,他也指出,利益是驱动人们行为的核心动力,因此国家应合理利用这一规律,以达到稳定社会、增强国力的目的。
此外,《垦令》还批判了当时社会中虚伪的“义”,认为真正的义应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而非个人私利。这种思想体现了法家重实效、轻空谈的特点,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
《垦令》作为《商君书》的重要篇章,不仅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核心理念,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国家治理、民众管理的深刻思考。通过阅读和理解其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