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撼树的意思】“蚍蜉撼树”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字面意思是“蚂蚁(蚍蜉)想要摇动大树”,用来比喻力量微小的人或事物试图去动摇强大、难以撼动的事物,结果注定失败。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不自量力、徒劳无功的行为。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蚍蜉撼树 |
| 拼音 | pí fú hàn shù |
| 出处 | 《庄子·逍遥游》 |
| 释义 | 比喻力量微小的人或事物企图动摇强大的对象,最终注定失败。 |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贬义 |
| 近义词 | 不自量力、螳臂当车、以卵击石 |
| 反义词 | 力挽狂澜、量力而行、知难而进 |
二、出处与典故
“蚍蜉撼树”最早出自《庄子·逍遥游》,原文如下: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虽然文中并未直接出现“蚍蜉撼树”四字,但后人根据“蜩与学鸠”的比喻,引申出“蚍蜉撼树”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像蝉和斑鸠一样的小人物,妄想挑战如大鹏般的强者,实属不自量力。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语境中,“蚍蜉撼树”常用于批评那些不切实际、盲目自信、试图挑战强权或不可改变的现实的人。例如:
- 在职场中,一个资历浅的人试图挑战公司高层的决策,可以说是“蚍蜉撼树”。
- 在政治领域,某些小国试图对抗强国,也被形容为“蚍蜉撼树”。
四、总结
“蚍蜉撼树”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提醒人们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与处境,不要盲目挑战超出自身实力的目标。它不仅是对行为的评价,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
| 总结要点 | 内容 |
| 含义 | 比喻不自量力,试图动摇强大事物 |
| 出处 | 《庄子·逍遥游》 |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徒劳无功的行为 |
| 哲理 | 提醒人要量力而行,认清现实 |
| 现代意义 | 批评不切实际的挑战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