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时是什么时间】“五更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源于古代的夜间报更制度。在古代,人们将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每更大约为两个小时。因此,“五更时”指的是夜晚的第五个更次,也就是接近天亮的时候。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五更时”的具体时间,以下是对“五更时”的总结与表格说明:
一、
在中国古代,夜晚被划分为“五更”,从晚上七点开始,到凌晨五点结束,每一更约为两小时。其中,“五更”是最后一个更次,通常对应现代时间中的凌晨四点至五点之间。这个时间段也被称为“鸡鸣时”,因为此时天将破晓,鸡开始啼叫。
“五更时”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还常常出现在诗词、文学作品中,象征着深夜未眠或即将天明的状态。了解“五更时”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和生活节奏。
二、五更时时间对照表
| 更次 | 时间段(古代) | 对应现代时间 | 说明 |
| 一更 | 19:00 - 21:00 | 晚上7点 - 9点 | 夜晚刚开始,适合休息 |
| 二更 | 21:00 - 23:00 | 晚上9点 - 11点 | 逐渐进入深度睡眠 |
| 三更 | 23:00 - 1:00 | 深夜11点 - 凌晨1点 | 人最深沉的睡眠阶段 |
| 四更 | 1:00 - 3:00 | 凌晨1点 - 3点 | 睡眠较浅,易醒 |
| 五更 | 3:00 - 5:00 | 凌晨3点 - 5点 | 天将破晓,鸡鸣时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五更时”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时刻,而是一个时间段,代表着深夜向黎明过渡的关键时期。了解这一时间划分方式,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