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一、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出自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九歌·国殇》。这句话表达了对英勇战死将士的深切哀悼与崇高敬意,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英雄精神和忠义价值的推崇。
该句通过描绘战士虽身死,但其精神不灭,灵魂依旧刚烈如鬼中之雄,展现了古人对死亡的超然态度以及对忠诚、勇敢的赞美。在文学史上,这句话不仅是对战争牺牲者的颂扬,也象征着一种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
二、关键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屈原《九歌·国殇》 |
原文 |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作者 |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
作品背景 | 《九歌》是祭祀神灵的乐歌,其中《国殇》是祭奠阵亡将士的诗篇 |
字面意思 | 战士虽死,精神不灭;魂魄依然刚烈,胜过普通鬼魂 |
文化内涵 | 表达对英勇牺牲者的崇敬,体现儒家“忠义”思想及道家“魂魄不灭”的观念 |
精神意义 | 超越生死的英雄主义精神,强调精神永存的价值观 |
语言风格 | 悲壮、凝练、富有感染力 |
现代影响 | 成为后世赞颂烈士、弘扬民族气节的重要诗句 |
三、结语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跨越千年,仍然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坚守信念、勇往直前。这种对英雄的礼赞,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死而不亡者寿”的深刻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