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问答 >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预习笔记

2025-09-26 13:15:40

问题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预习笔记,真的急需答案,求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6 13:15:40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预习笔记】课文题目:《观潮》

《观潮》是一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优美散文,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带领我们走进那壮观的自然景象。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也培养了我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一、课文

《观潮》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经历。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潮水从远处涌来时的景象、潮水接近时的变化,以及潮水过后的情景。通过对潮水声音、形态、速度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震撼。

二、重点词语解释

词语 解释
潮汛 指潮水涨落的时期,通常指每年特定的时间段。
喷薄 形容太阳或潮水等迅速升起、猛烈迸发的样子。
震耳欲聋 耳朵都快被震聋了,形容声音非常大。
人声鼎沸 人群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
横贯 横着穿过,形容潮水从东到西横着涌来。

三、句子理解与赏析

1.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方式,形象地描绘了潮水到来前的声音,给人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感觉。

2.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体现了潮水的壮观和气势。

3.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 这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潮水比作战马,增强了画面感和感染力。

四、写作手法分析

- 比喻:如“潮水像战马”、“白线像一条带子”,使描写更加形象。

- 拟人:如“潮水在奔跑”、“声音在耳边回荡”,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动作和情感。

- 时间顺序:文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展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五、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学习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预习《观潮》,我们不仅能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还能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热爱。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能积极发言,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