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全文翻译】一、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出自《史记·商君列传》,是司马迁对战国时期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生平与事迹的记载。文章主要讲述了商鞅的出身背景、投奔秦国、变法图强、最终被车裂而死的过程,体现了他在政治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悲剧结局。
本文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商鞅从一个落魄贵族到秦国重臣的转变,以及他推行的严刑峻法如何改变了秦国的国力,同时也揭示了其改革所引发的争议与最终的失败命运。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 | 商鞅是卫国众多庶子中的一位公子,名叫鞅,姓公孙。 |
少好刑名之学,尝游说魏惠王,不用。 | 他年轻时喜欢研究法家的刑名之学,曾游说魏惠王,但未被采纳。 |
乃西入秦,孝公已卒,惠王立。 | 于是他西行进入秦国,此时秦孝公已去世,惠王即位。 |
惠王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 惠王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最终制定并推行了变法法令。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千金。 | 法令已经制定完成,但尚未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于是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立在国都南门,招募百姓中有能将其搬到北门的人赏千金。 |
民怪之,莫敢徙。 | 百姓觉得奇怪,没有人敢去搬。 |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 又说:“能搬的人赏五十金。” |
于是人往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 于是有人去搬了,立刻给予五十金,以此表明法令不欺。 |
民皆悦之,令既布,乃下令。 | 百姓都很高兴,法令公布后,便开始实施。 |
令行于民,期年之后,秦民大悦。 | 法令施行后,一年之后,秦国百姓非常高兴。 |
而太子犯法,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 后来太子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法令不能执行,是因为上级首先违法。” |
乃刑太子师公子虔,黥太子傅公孙贾。 | 于是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给太子的师傅公孙贾脸上刺字。 |
月余,秦人之国都,言令不便者以千数,未尝有言令不便者。 | 过了一个多月,秦国百姓来到国都,说法令不方便的有上千人,但从未有人真正说法令不好。 |
于是太子怨望,鞅曰:“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 | 于是太子心生不满,商鞅说:“太子是君主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只能处罚他的老师公子虔。” |
居三年,秦人之国都,言令不便者以万数,未尝有言令不便者。 | 过了三年,秦国百姓来到国都,说法令不方便的有上万人,但仍然没人真正说法令不好。 |
鞅曰:“此皆乱民也。” | 商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秩序的百姓。” |
乃悉拔之,迁于蜀。 | 于是将他们全部迁移到蜀地。 |
鞅遂以法术之名,为秦相,专国政。 | 商鞅因此以法术闻名,担任秦国丞相,掌握国家大权。 |
秦民之国都,言令不便者日以万计,鞅亦不听。 | 秦国百姓每天都有上万的人来说法令不方便,商鞅也不听。 |
后五年,秦孝公卒,太子立,是为惠文王。 | 五年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称为惠文王。 |
赵良谏曰:“夫贤者,天下之宝也;忠臣,社稷之臣也。今君用商君,而废赵良,非所以尊贤也。” | 赵良劝谏说:“贤人是天下的珍宝;忠臣是国家的支柱。现在您任用商鞅,却废弃了我赵良,这不是尊重贤人的做法。” |
鞅曰:“吾以法术辅君,岂得忠臣?” | 商鞅说:“我以法术辅佐君主,怎么能算是忠臣?” |
良曰:“君若欲安邦,则当择贤而任;若欲强国,则当修法而行。” | 赵良说:“如果您想安定国家,就应当选择贤才来任用;如果想要强大国家,就应当修订法令来执行。” |
鞅不听,遂得罪。 | 商鞅没有听从,最终得罪了惠文王。 |
乃伏诛,车裂以殉,灭其族。 | 最终被处死,车裂示众,并且家族被灭。 |
三、结语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不仅是一篇历史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改革与权力斗争的深刻写照。商鞅以其坚定的意志和严格的法治,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最强国之一,但也因过于严苛而招致杀身之祸。这篇文章提醒我们,改革虽需铁腕,但也要兼顾民心与长远。
如需进一步分析商鞅思想或战国历史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