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颂佛子行原文】《三十七颂佛子行》是藏传佛教中一部重要的修行指导经典,属于“佛子行”系列作品之一。该作品由印度大成就者阿底峡尊者(Atisha)所著,后由西藏的学者加以注释和推广,成为藏传佛教各派广泛修习的重要法门。
此颂文以三十七个偈颂的形式,阐述了菩萨道修行者的日常行为准则与内心修持方法,内容涵盖发心、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以及对众生的慈悲与利他精神。其语言简练,意义深远,适合初学者与修行者作为日常修行的参考。
一、
《三十七颂佛子行》是一部以偈颂形式写成的修行指南,强调修行者应具备坚定的菩提心,并通过实践六度来净化身心、利益众生。全篇共三十七颂,每颂皆为一句简洁有力的教言,旨在引导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佛法。
文章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心与愿力: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鼓励修行者以利他之心修持。
2. 持戒与善行:教导修行者应守戒律,远离恶行,培养善业。
3. 忍辱与柔和:提倡面对逆境时应保持耐心与宽容。
4. 精进与不懈:鼓励修行者持续努力,不轻易放弃。
5. 禅定与智慧:强调修习禅定与般若智慧的重要性。
6. 慈悲与利他:贯穿全文的核心思想,即一切修行皆为利益众生。
二、三十七颂佛子行原文摘要表
| 颂号 | 内容概要 | 核心思想 |
| 1 | 发菩提心,誓愿成佛 | 以利他为出发点,立志成佛 |
| 2 | 不贪名闻,不求恭敬 | 舍弃世俗虚荣,专注修行 |
| 3 | 勿因烦恼而失正念 | 保持觉知,不被情绪左右 |
| 4 | 不轻视他人,常怀恭敬 | 尊重众生,修持谦德 |
| 5 | 恶语不应伤人 | 言语当温和,避免伤害 |
| 6 | 精进修持,勿懈怠 | 勤勉不懈,坚持修行 |
| 7 | 诸苦源于我执 | 无明是我执之源,应断除 |
| 8 | 心常安住于善法 | 保持正念,修善积德 |
| 9 | 修慈心,不嗔怒 | 以慈悲心对治嗔恨 |
| 10 | 意乐清净,身口亦净 | 身口意三业清净 |
| 11 | 一切善业回向众生 | 所修功德皆为利他 |
| 12 | 无我空性,破除执着 | 修习空性智慧 |
| 13 | 依止善知识,修学正法 | 寻师问道,依教奉行 |
| 14 | 不贪欲,不执着 | 舍离欲望,修清净心 |
| 15 | 持戒为本,修福积德 | 戒律为修行基础 |
| 16 | 忍辱为德,不嗔不怒 | 容忍一切,修持柔顺 |
| 17 | 勤修六度,圆满资粮 | 六波罗蜜为修行核心 |
| 18 | 修禅定,调伏妄念 | 专注一心,静虑观照 |
| 19 | 智慧观照,通达实相 | 以智慧看透万法 |
| 20 | 一切皆无常,当珍惜 | 觉悟无常,修习出离 |
| 21 | 修布施,舍贪吝 | 以布施破除执着 |
| 22 | 不轻慢众生,修平等心 | 对一切众生平等对待 |
| 23 | 勿因外境而生烦恼 | 心不受外缘所扰 |
| 24 | 修慈悲,不求回报 | 以无私之心利他 |
| 25 | 一切皆因缘和合 | 无自性,无主宰 |
| 26 | 修四圣谛,悟苦集灭道 | 四谛为修行根本 |
| 27 | 不求世间果报 | 修行不为名利 |
| 28 | 修空性,破我执 | 以空性智慧破除我见 |
| 29 | 一切皆如梦如幻 | 世事无常,不可执着 |
| 30 | 修忍辱,不嗔不悔 | 面对苦难不退缩 |
| 31 | 修精进,不懈怠 | 努力不懈,勇猛精进 |
| 32 | 修禅定,心不散乱 | 专注当下,修定养慧 |
| 33 | 修智慧,观一切法 | 以智慧看透万象 |
| 34 | 修菩提心,不舍众生 | 以大悲心利益一切 |
| 35 | 修持正法,不堕邪见 | 正法为修行之道 |
| 36 | 修持清净,不染尘劳 | 心地清净,远离杂念 |
| 37 | 一切功德回向众生 | 修行成果皆为利他 |
三、结语
《三十七颂佛子行》虽仅有三十七颂,但内容精深,涵盖了从发心到成佛的整个修行路径。它不仅是一份修行指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修行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力量。通过不断诵读、思维与实践,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心性,走向觉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