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和原文翻译】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通过对历史人物王昭君的咏叹,抒发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与对国家兴衰的忧思。本文将从原文、译文、赏析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内容。
一、原文与翻译
内容 | 原文 | 翻译 |
第一句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重重山峦奔赴荆门,昭君故里依然存在。 |
第二句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昭君一去皇宫远赴北方荒漠,只留下青冢面对黄昏。 |
第三句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 画师凭画像识得她的美貌,却无法让她回到月夜之中。 |
第四句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千年琵琶声传为胡音,曲中分明诉说她的怨恨。 |
二、作品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所作的一组诗中的第三首,借古抒怀,借昭君之典寄托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全诗通过描绘王昭君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动荡、人才埋没的忧虑。
- 历史背景: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因画工未给她画像,被误选和亲匈奴。她在异域孤独终老,成为后世文人感叹的对象。
- 情感表达:杜甫借昭君之口,道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如“紫台”与“朔漠”,“青冢”与“黄昏”,增强了诗的意境与感染力。
三、总结
方面 | 内容 |
作者 | 杜甫(唐代) |
题材 | 咏史怀古 |
主题 | 怀才不遇、家国情怀 |
艺术特色 | 对比鲜明、意象深远、情感真挚 |
历史意义 | 借古讽今,反映社会现实 |
文学价值 | 典型的“诗史”风格,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咏怀古迹其三》不仅是一首怀古诗,更是一首深刻反映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感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杜甫不仅是“诗圣”,更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