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有关资料】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北郊,是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它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集建筑、园林、艺术、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以下是对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主要信息。
一、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后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以“重修”名义重建,改名为颐和园,寓意“颐养天和”。颐和园占地约29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约占四分之三,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二、颐和园主要景点及特色
颐和园内景点众多,主要分为昆明湖、万寿山、长廊、佛香阁、石舫、十七孔桥等部分。各景点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颐和园相关资料汇总表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颐和园 |
英文名称 | Summer Palace |
建造时间 | 1750年(初建),1888年(重建) |
地理位置 | 北京市海淀区 |
占地面积 | 约290公顷 |
水域面积 | 约220公顷(占总面积的3/4) |
主要建筑 | 昆明湖、万寿山、长廊、佛香阁、石舫、十七孔桥 |
历史背景 | 清朝皇家园林,曾遭英法联军破坏,后由慈禧太后主持重建 |
文化价值 |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世界文化遗产 |
开放时间 | 旺季:8:00-18:00;淡季:8:00-17:00 |
票价 | 旺季:成人票60元;淡季:成人票40元(具体以景区公告为准) |
交通方式 | 地铁4号线北宫门站、公交332路、563路等 |
旅游建议 | 建议预留3小时以上游览时间,穿舒适的鞋子,注意防晒 |
四、颐和园的文化意义
颐和园不仅是皇家园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建筑布局讲究“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念与园林美学的结合。园内的长廊彩绘、佛香阁建筑群、昆明湖水景等,均展现了清代宫廷建筑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此外,颐和园在历史上也见证了诸多重要事件,如慈禧太后的晚年生活、清朝末年的政治变迁等,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五、结语
颐和园作为一座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皇家园林,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现代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无论是欣赏其精美的建筑,还是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颐和园都值得细细品味。
如需进一步了解颐和园的具体建筑细节或历史故事,可参考相关书籍或参观官方网站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