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问答 >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2025-09-28 03:27:10

问题描述: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跪求万能的网友,帮我破局!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8 03:27:10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退避三舍”是一个源自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这个成语出自晋文公重耳与楚国之间的城濮之战,用来形容在面对强敌时,主动后撤以避开正面冲突,为后续反击创造机会。

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战略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关系。以下是关于“退避三舍”的详细总结:

一、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割据,争霸不断。晋国的公子重耳因国内动乱流亡在外,先后经过狄、卫、齐、楚等国,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他在位期间,晋国逐渐强大,与楚国发生多次冲突。

二、典故来源

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为了遵守先前对楚成王的承诺(“退避三舍”),在与楚军对峙时主动后撤九十里(一舍为三十里)。这一举动不仅显示了晋文公的信义,也为晋军争取了有利的作战时机。最终,晋军在城濮大败楚军,奠定了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三、成语释义

“退避三舍”原意是后退九十里,后来引申为避免冲突、暂时让步,以图谋更大的利益或策略上的优势。

四、相关人物

人物 身份 简要介绍
晋文公(重耳) 晋国国君 流亡多年后回国执政,以仁德和智谋著称
楚成王 楚国国君 春秋时期强大的诸侯之一
城濮之战 战役 晋楚争霸的关键战役,晋军获胜

五、历史意义

1. 体现信义:晋文公遵守诺言,展现了个人品德。

2. 军事策略:通过退让赢得战机,展示了高超的战术眼光。

3. 政治影响:晋国借此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影响深远。

六、现代启示

“退避三舍”不仅是古代战争中的策略,也常被用来比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冲突时,采取灵活态度,避免正面冲突,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

总结

“退避三舍”作为一个历史典故,不仅记录了一段重要的战争史实,也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思想和道德观念。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强敌或矛盾时,有时退让并非软弱,而是智慧的表现。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