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当老师指出一个例子后,如果学生不能由此推知其他类似的情况,就不再重复讲解。这个成语后来被引申为在学习或思考中,通过一个例子或知识点,能够联想到其他相关的内容,从而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效果。
在现代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举一反三”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具备良好的理解力和联想能力,能够在掌握一个知识点后,迅速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中,提高学习效率和思维灵活性。
举一反三的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来源 | 《论语·述而》 |
原意 | 学生能从一个例子推知其他情况 |
现代意义 | 能从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多个相关知识,灵活运用 |
使用场景 | 教育、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等 |
核心价值 | 提高理解力、联想力、学习效率 |
对应词语 | 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举一反十 |
举一反三的应用举例
情境 | 举一反三的表现 |
数学学习 | 学会解一道方程后,能解决同类问题 |
语言学习 | 掌握一个词的用法后,能推测其他词的含义 |
阅读理解 | 读懂一篇文章后,能分析类似文章的结构 |
工作技能 | 掌握一项工具后,能快速上手其他相关工具 |
日常生活 | 看到一种现象后,能联想到其他类似情况 |
如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方法 | 说明 |
多角度思考 | 遇到问题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 |
总结规律 | 从具体案例中归纳出普遍规律 |
类比联想 | 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对比联系 |
反复练习 | 通过不断实践加深理解和记忆 |
主动提问 | 遇到不懂的地方主动追问,拓展思路 |
总之,“举一反三”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是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适应变化、解决问题并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