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区别与联系】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根据其产生方式的不同,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两种形式。它们虽然都属于剩余价值的范畴,但在产生机制、实现方式和对劳动时间的影响上存在明显差异。
一、基本概念
- 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来提高剩余价值量的方式。这是在资本主义早期较为常见的剥削手段。
- 相对剩余价值:指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这种方式更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区别与联系
项目 | 绝对剩余价值 | 相对剩余价值 |
定义 | 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获取的剩余价值 |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
产生方式 | 延长工作日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 |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 |
影响对象 | 单个企业或整个社会 | 通常以社会整体劳动生产率为前提 |
实现途径 | 工人工作时间的延长 | 技术进步、机器使用、管理优化等 |
对劳动者的影响 | 劳动时间过长,生活压力大 | 劳动时间相对减少,但可能面临竞争压力 |
历史阶段 | 资本主义初期常见 | 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渐成为主流 |
本质特征 | 剥削程度直接体现为时间长短 | 剥削程度体现在效率与价值关系中 |
三、联系
尽管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在产生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紧密的联系:
1. 共同目的:两者都是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而采取的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2. 相互补充:在实际生产中,资本家往往结合使用两种方式。例如,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会适当延长工时。
3. 社会基础相同: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剩余价值,其基础都是雇佣劳动制度,即工人出卖劳动力,资本家占有劳动成果。
四、总结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两种不同的剩余价值获取方式。绝对剩余价值强调的是劳动时间的延长,而相对剩余价值则关注于劳动效率的提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逐渐成为主要的剥削方式。理解这两种剩余价值的差异与联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及其对劳动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