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金睛什么意思】“火眼金睛”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在故事中,孙悟空被太上老君投入八卦炉中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不仅没有被烧死,反而练就了一双能够识别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因此,“火眼金睛”常用来形容人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和分辨能力,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或识别真假。
一、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来源 | 《西游记》 |
原意 | 孙悟空炼成的能看穿妖魔的眼睛 |
现代引申义 | 指人有极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识破伪装、看清真相 |
使用场景 | 描述某人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或鉴别能力 |
适用对象 | 人或事物(如:他有一双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问题) |
二、使用示例
1. 工作场合
“他在财务审核中表现出火眼金睛,发现了一处隐藏的漏洞。”
2. 日常生活中
“她对人特别敏感,简直像有火眼金睛一样,总能看穿别人的心思。”
3. 文学作品中
“这位侦探拥有火眼金睛,无论多复杂的案件都能迅速找到线索。”
三、相关词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火眼金睛”的区别 |
明察秋毫 | 形容看得非常清楚,连细微的东西都能看到 | 更强调细致观察,不涉及辨别真假 |
洞若观火 | 比喻看问题非常清楚 | 强调清晰度,而非识别能力 |
一针见血 | 指说话或写作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 更侧重表达方式,非观察力 |
四、总结
“火眼金睛”不仅是《西游记》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也已成为现代汉语中一个广为使用的成语,象征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大的判断力。它既可以用于描述人的能力,也可以用于比喻事物的特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